五年前,這里是曹妃甸海域的洼地,平均水深1.5米,人很少。
兩年前,86畝洼地上,涌現出一家從北京搬遷過來的制造企業,全國市場占有率達60%,證明了“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”落地生根,欣欣向榮。
作為這家制造企業的“ZMR”,53歲的霍回首往事,感觸頗深。他有著在海水上建新廠的創業艱辛,他充滿了跟隨時代脈搏的勇氣。我們來聽聽這位北京企業家的故事。
比較Z終選擇在曹妃甸“安家”。
本人霍,北京東邦綠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,2009年在北京成立北京東邦門業有限公司,是一家起點比較高的中韓合資企業。
2015年前后,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,我預感到東邦門業作為產品制造業可能會外遷,于是提前去了很多地方考察,唐山曹妃甸是其中一站。
當時只是參觀,但和曹妃甸的招商部門溝通后,他們經常找我們介紹當地的優勢和資源,并帶著誠意多次上門拜訪我們。
我們從交流中了解到,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,曹妃甸保障企業落地的政策非常完備,各種審批手續簡化。應該說為我們鋪平了道路。
曹妃甸地處京津冀發展的關鍵區域,交通位置優越。而且它之前和北京的聯系已經很密切了,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很多。Z重要的是,這里的土地成本比較低,配套設施也不錯,所以我Z終決定搬遷到海邊的曹妃甸。
搬遷過程中,Z自然要考慮的就是企業的運營和盈利情況。在北京,東邦門業雖然是鋼門,但也屬于傳統產品制造業。行業競爭激烈,經營情況很一般。
決定搬家的時候,腦子里并沒有一個系統的創新發展思路。但是,我知道,北京生產的東西,如果搬出去后還在生產,將來就是死路一條。
以后的路怎么走,當時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的任務,一直擔心企業搬遷后能不能活下去。
整個搬遷過程經歷了選址、建設、搬遷、運營、再建設、再搬遷、再運營。新工廠D一部分建成時,北京還在生產;第二部建設時,北京停產,曹妃甸一期準備投產。
在當地政府的科學布局和大力支持下,整個搬遷過程實現了不停產、不搬遷、不停產、不停產的目標。
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,但實際上遇到了很多困難。在搬遷和建設的關鍵時刻,我們的資金出現困難,項目很可能會停止。
難的是,我們在建設階段,沒有形成資產,是拿不到銀行貸款的。當時真的很擔心。
當地政府得知情況后,協調政府融資擔保平臺“曹妃甸國鑫擔保公司”為我們擔保,并拿到了D一筆資金,很快解決了我們建設資金暫時短缺的問題,使項目得以順利建設。
創新讓搬遷企業更有底氣。
其實當地政府對我們的幫助遠不止這些。搬遷后,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成了重中之重。
當地政府一直呼吁實施科技創新,實現新舊動能轉換,鼓勵高質量發展,支持很多相關政策。我們也有科技創新的想法,雙方一拍即合,目標一致。
但是如何創新對我來說是個挑戰,壓力很大。曹妃甸即將打造國內Z大的低能耗社區——D一個霍爾企業家。
這是一個16萬平方米的被動房項目。在被動房超低能耗建筑領域,這個項目在國內起步很早,現在是國內外Z大的被動房社區。
他們生產被動房,我們可以生產被動門!就在這幾年,我們積累了很多鋼門的節能技術,于是組織R&D團隊對以往的經驗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創新,Z終開發出了被動門產品,我們的被動門技術也填補了國內空白。
為了這個研發,當地政府還為我們提供了27萬元的科技創新獎。說實話,這種獎勵和補償是我以前不敢想的。
曹妃甸的政策很厲害,培育創新型企業的決心也很大,我們搬遷的企業是Z直接的受益者。
在創新的道路上,我們邁出了D一步,嘗到了甜頭。以前生產10000毫米的鋼門產生的產值,生產700毫米的被動門就能達到。我們的產品技術含量增加,附加值高,市場需求大,企業競爭力更強。目前,我們的被動門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60%。
去年,我們作為被動門窗指定供應商,為2022年北京重大活動(奧運會、冬殘奧會)提供產品服務,突破了創新的無障礙“0門檻”技術,得到了相關領導的肯定。目前正在為雄安商務ZX大型工程項目建設提供產品服務。
近年來,為了盡快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,各方都在關注和推動我們企業的發展,從我們園區、曹妃甸區工信局到唐山市工信局、科技局。
從“小富即安”到“行業先進”
在發展方向上,我們會受益更多。近年來,國家非常重視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,相關產品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,但企業的產能卻遇到了瓶頸。
曹妃甸領導在參觀工廠的時候給我們的建議是:要通過技術的轉化和輸出,提高產能,解決產能瓶頸。我真的沒想到這個想法,也沒想到在實踐中效果這么好。
有些實體經營不善,我們就盤活他們的資產,讓他們用資產做股東。我們用技術,再補充一部分流動資金成為股東,我們會持有股份,提供技術、工藝、訂單、驗收標準,從而緩解企業產能矛盾,盤活一部分企業。
此外,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,我們還引進了10家左右的上下游企業,既促進了自身發展,也為當地招商引資做出了一點貢獻。
更讓我高興的是,我們公司近兩年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。企業規模擴大了兩倍,員工人數增加了一倍,今年效益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。工人的工資增加了10%,每個人都很高興,也很有主動性。高科技產品不僅顯示了其優勢,而且賦予企業非常強的抗風險能力。
在曹妃甸,搬遷企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:“我們不僅負責招聘你,還負責推動工作,讓你更好地發展。”
說實話,如果我還在北京,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去經營,從角度來說,我可能會像往常一樣生活,不會過多考慮科技創新,滿足于小富即安。
搬到曹妃甸后,在時代的大背景下,我們不僅有自己的創新理念,而且總覺得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企業前進。
正是因為職業發展前景好,所以在曹妃甸買了房子,準備在這里扎下根。
回顧這幾年搬遷、落地、發展的過程,真的很慶幸當初的選擇。
東邦落地僅兩年,就成為規范企業,獲得國家授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8項;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河北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,完成了國家“科技創新型”科技“小巨人”企業的申報。
如今“小富即安”的思想早已被遺忘,我們在行業指引的道路上越走越強。
還記得我們搬遷Z困難的時候,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: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‘牛鼻子’。要在這個問題上進一步統一思想,圍繞遷出落戶研究制定配套政策,形成有效的激勵引導機制。”這句話堅定了我們搬遷的信心,給了我大膽出招,勇于創新的勇氣。實踐也證明,我們確實搬出去了,結束了,活得更好了!